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的西南师大,在西南五省市中,是师范院校的“领头羊”。在西部开发的大潮中,西南师大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6月下旬,中央新闻代表团到重庆的第二天,就前往该校进行了采访。
学校领导告诉记者,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西南五省市的少数民族中学和部分高校,相当一部分师资来自西南师大。学校在西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使他们深感责任重大。怎样才能使学校的工作适应西部开发的新形势?经过讨论,校领导班子找出了学校现状与形势的三个不适应,即培养规模不适应,学生质量不适应以及办学经费不适应。针对这些情况,学校领导逐一研究了对策。
西南缺教师,特别是在边远地区,高中教师中本科学历的都不多。一些中学的高中部,干脆由江苏、浙江来支教的老师包干。可是,去年西师只扩招了100人。今年,学校根据西部教育发展对师资的需求,光本专科就增加了1000多个名额,研究生增加了27%。学校还以公办民助的形式与民营企业联手创办了一所面向西部区域经济的二级学院——行知育才学院,培养市场需要的本科人才。所有扩招名额80%以上放在西部。
师大的毕业生绝大部分是未来的教师,因此他们的教育观念、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未来西部的教育质量。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在师生中展开教育观念大讨论,使大家认识到,应试教育只能培养接受现成结论的知识型人才,而西部发展需要的是能够驾驭知识,发展知识,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力的智能型人才。
为了实现从知识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学校在倡导现代教育理念的同时,还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加大了实践力度,将过去学生实习期的6周改为半年,不光到学校教学岗位上实习,还要到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或大学机关实习,使学生不仅有机会参与教学,而且有机会参与教育管理;二是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参与学校的科研课题,培养科研能力,为他们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参加教学改革打下基础。学校把这种培养模式概括为“三优工程”,即培养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育管理工作者、优秀的科研人员。
在师生座谈会上,记者了解到:许多老师在授课时主动增加了与西部开发相关的内容。例如历史系在讲“美国西进运动”一节时,教师对比当年美国西部与今天中国西部在自然资源、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条件,阐述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教训;过去讲“西南少数民族文化”课,教师主要介绍西南民族历史沿革和风土人情,今天则增加了西部资源、地理环境等内容。许多同学表示,这些课程内容加上学校主办的与西部开发有关的学术研讨会、报告会、摄影展等活动,不仅使西部的同学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也吸引了不少内地学生关注西部建设。今年,学校志愿赴西部工作的毕业生达到85%,大大高于往年。